🧩 一、美国征收关税后,美国人民为何是最大的受害者
📌 原理:关税是“变相消费税”
关税虽然是向外国企业征收,但这部分成本最终会:
- ✅ 被美国进口商(比如零售商)承担;
- ✅ 转嫁给美国消费者(你我)承担。
这就像商店被加收房租,商店不会自己吃下这部分成本,而是把价格调高。
💸 二、物价上涨的机制 —— 关税如何传导到老百姓的钱包
✅ 1. 成本传导链条(以中国电视机为例):
关税加征
➡️ 进口商:采购成本上升
➡️ 批发商/零售商:库存进价贵了
➡️ 消费者:售价上涨
举个例子:
- 美国对中国电视机加征25%关税。
- 原本一台出厂价$300的电视,现在要多缴$75的税。
- 零售价从$399上升到$474(甚至更高)。
结果是: 美国人同样买一台电视,要多掏75美元,而且还没变得更好。
📊 三、真实案例与数据:美国征收关税后的实际影响
✅ 案例1:洗衣机关税(2018)
- 美国对进口洗衣机加征20%关税。
- 根据《经济学人》与NBER研究,美国洗衣机价格平均上涨 12%,每台涨价 约86美元。
- 同时,干衣机(未加税)也跟风涨价。
➡️ 美国家庭两台设备共多花:$100–120。
✅ 案例2:特朗普时期对中国商品加税(2018-2019)
- 受影响商品:电子产品、家电、服装、家具、玩具等。
- 被征税的中国商品年总额:3700亿美元。
- 研究(Goldman Sachs、Peterson Institute): “美国进口企业几乎100%把关税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。”
➡️ 平均每个美国家庭因此 每年多支出约$800–$1300美元。
🧨 四、物价上涨引发的连锁后果
✅ 1. 通货膨胀压力
关税广泛应用后,影响不仅限于几类产品,而是通过供应链传导到整个经济:
- 建材贵了 → 房子装修贵;
- 食品包装材料贵了 → 食物也贵;
- 零部件贵了 → 整个汽车涨价。
结果是:
通胀飙升 → 美联储加息 → 贷款贵、房贷重、经济放缓。
✅ 2. 消费能力下降
物价上涨而工资未同步上涨,实质购买力下降:
项目 | 2018–2019年 | 后果 |
---|---|---|
食品价格 | 上涨4–6% | 低收入家庭基本支出负担变重 |
家用电器 | 上涨10–25% | 换新电器成本变高,很多人延迟消费 |
衣物鞋子 | 上涨7–10% | 快时尚品类受影响最大,青少年家庭压力大 |
✅ 3. 低收入群体受冲击更大
核心点: 低收入家庭支出结构中,“生活必需品”占比高。
项目 | 富裕家庭支出占比 | 贫困家庭支出占比 |
---|---|---|
食品、衣物、能源 | 30% | 70%+ |
➡️ 所以即便商品涨价幅度一样,对穷人打击大得多。
🏭 五、就业市场和企业端的二次打击(最终又转回人民)
✅ 企业压力上升:
- 成本上升 → 裁员、减薪;
- 被报复关税(如中国反制) → 出口下降;
- 利润下滑 → 投资减少。
例子:
美国对中国钢铁征税,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加税,结果美国大豆出口暴跌,爱荷华州农民损失惨重,被迫依赖政府补贴。
➡️ 最终结果:工作少了、收入不稳、消费信心下降。
🎯 总结归纳:美国人民为何是最大的受害者?
层面 | 表现 |
---|---|
商品层面 | 买同样东西花更多钱(电视、衣服、家电、玩具等) |
支出层面 | 食品、电力、房租成本上升 → 基本生活负担加重 |
储蓄与债务 | 储蓄减少,信用卡债务、贷款违约率上升 |
低收入群体 | 受冲击最大,因生活支出占比高,抗风险能力弱 |
就业层面 | 企业缩减生产、裁员、冻结工资,进一步影响人民生计 |
社会心理层面 | 消费信心下降、政治不满上升、贫富差距扩大 |